在张虞与袁绍隔黄河对峙之时,图谋汉中的孙策经与部下商讨,遂率五万步骑北伐,号十万大军,兵分三部:前部先锋黄盖、张任,孙策自领大军居中;后部由孙静押运粮草。留守成都者,为吴景、孙权等亲眷,为大军转运军辎。
五月十五日,孙策率军经金牛道,翻行上千里的道路,终在六月时,大军抵至阳平关。
闻孙策兴兵进犯,汉中士民惊惧,张鲁急召众文武议事。
府堂内,张鲁坐于榻上,面容忧虑,问道:“孙氏吞并蜀中不久,孙坚伐袁术而亡,我特遣人吊丧,欲与其通好。不料孙策忘却父仇,今挥兵北上,专伐我汉中。”
“诸子为我汉中英士,可有方略教我御敌?”
“府君,孙策年纪虽幼,但军略超群。昔孙坚伐巴蜀时,孙策独领一军西征,兵锋直指成都;孙坚中流矢而亡时,孙策率军讨平蜀中余孽,蜀人为之惧服。”
法曹伊辉担忧说道:“今率十万之众而来,以我汉中一隅之地恐不能挡,以辉之拙见,不如归降孙策,府君不失富贵。”
“竖子住口!”
张卫怒而起身,呵斥说道:“汉中户籍虽不比巴蜀,但亦有两万兵马。汉中四面险峻,最险者莫过阳平关。我率军据之,凭汉中之军粮,必能阻孙策于关外。”
说着,张卫向张鲁请命道:“师君,阳平关左右依山傍林,我据关固守,再于山上下营,必能抵御孙策。师君在南郑,调拨兵粮便可。”
张鲁招了招手,示意张卫先行坐下,之后冷冷盯着伊辉,愤懑说道:“我宁为张公作奴,亦不为孙策座上客。”
闻言,伊辉露出尴尬之色,他没想到张鲁竟如此排斥孙策。
阎圃沉吟少许,说道:“自张侯下陇右以来,我军与之每岁交好,昔张侯讨袁绍,师君资售军粮,孙策举大军而来,其来势汹汹,今不如向张侯求援?”
“何须向张虞求援?”
张卫再次起身,驳斥说道:“今有阳平关险峻,万人之军能挡十万之众。孙策虽号有十万之众,但实则不过五、六万人。我有两万之众分守诸隘,如何不能阻击孙策?”
“今向张虞求援,怕不是引狼入室?”
张卫语气沉着,说道:“昔张虞救幽州,名托大义,实则贪图郡县,故今幽州诸郡几降张虞,刺史刘和有名而无实尔!”
“张虞有志天下,今请张虞援军入关,如败走孙策,将何以待张虞兵马?恐张氏兵马滞留于汉中,而师君日夜难安!”
张鲁皱眉而思,说道:“既然如此,弟与杨昂率步骑精锐万人驻守阳平关,我在南郑督运军粮。”
“诺!”
见张鲁批准,张卫与杨昂兴冲冲告退。
聊了几句,张鲁便将众人也一并打发走。而阎圃因有要事,留下以向张鲁进谏密语。
“子苗有何要事?”
见阎圃欲有要事禀报,张鲁遂问道。
阎圃斟酌几许,问道:“敢问师君之志?”
张鲁愣了愣,迟疑说道:“实不相瞒,今天下纷乱,汉室衰微,群雄并起,已有周亡之势,而我汉宁有户十万,甲兵两万之众,谷物丰登,积仓盈库,地有四塞之险,或能裂土封爵,延续福祚。”
闻言,阎圃神情骤变,说道:“孙策、曹操、韦端有一州之基,尚不敢妄图裂土封爵。师君仅凭汉川之民,欲窥疆土,非明智之举。今汉室虽亡,但有德之君将出,师君欲以小而行尊事,则恐遭遇横祸。”
“以圃之见,师君安治黎民,既有功德于下,何不如上效桓文,次效窦融,不失富贵。”
张鲁沉吟少许,说道:“子苗所言不无道理,汉中户籍虽有十万,但疆域狭窄,不宜妄思裂土之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