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9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
八月初一。
朔日大朝会结束后,
中书令宇文士及召来了手下的六位中书舍人,
“陛下有旨,白麻宣相,雍州治中、检校吏部侍郎温彦博守中书令,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王珪守侍中,
谁来草詔”
一连拜两位宰相,六位舍人倒也不意外,毕竟他们原上司中书令高士廉已被贬为安州都督,而尚书右僕射长孙无忌也晋为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。
一个萝卜一个坑,总得有人来填。
王珪能拜相,並不意外,毕竟先前皇帝这般嘉奖他,又是加官又是封爵又结亲的,
他的升迁倒是让人有些羡慕,废太子心腹居然还能如此得重用,短短一个月时间,从蜀中酅州流放地赦免归来,先是七品的太子詹事府主簿,再升四品右諫议大夫,然后黄门侍郎、太子右庶子,
这又马上白麻宣相,守侍中。
这升迁速度,堪称青云直上。
连跟著皇帝的旧部元从,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啊。
温彦博守中书令倒还好,毕竟这位是武德天子赏识的心腹,早就执掌机密,原先就官至中书侍郎的。
但武德天子心腹旧臣,如今能拜相,也算是让人感嘆新皇的雅量。
中书舍人刘世彻道:“两道拜相詔书,当由顏侍郎和刘侍郎亲自草擬。”
刘林甫一起摆手,“草擬詔书那是中书舍人的职事,你们草擬便是。”
刘林甫开国后便任中书舍人,典掌机密,以才干著称,他算是萧瑀的人,当今天子宫变夺位,他和另一位舍人顏思古都被提拔为中书侍郎。
刘林甫已经被天子召见过了,
温彦博守中书令,吏部侍郎空缺,他这个中书侍郎將迁吏部侍郎。
虽然中书侍郎、吏部侍郎都是四品的侍郎,可想从四品升入三品,却很难,得中四品里打几个转。
就算六部,也分前行中行后行,吏兵就是前行,而中书、门下的侍郎还排在吏兵之前。
刘林甫中书侍郎迁吏部侍郎,其实就是贬职了,他也清楚,自己是萧瑀的人,萧瑀都罢相贬岐州刺史了,他这中书侍郎自然也得挪位置。
都是马上要走的人了,他也不会再去抢擬詔书了。
顏思古也是被天子召见过了,他也降了,从正四品的中书侍郎,左迁为从四品的秘书少监。
离那道关键的那道门槛,迈入紫金之列越来越远了。
都是上面的人罢相,也跟著受影响。
宇文士及在六位中书舍人身上扫过,
“李舍人,你来草詔吧。”
被宇文士及点名的是位头髮白的老头,今年已经五十九岁了,也是不久前才被李世民从涇州赦免召回授以中书舍人之职。
“诺。”
緋袍老头倒也没客气,铺开白麻纸,便开始提笔。
蘸墨,落笔,
“门下”
刘世彻看著李百药笔走龙神,这老头虽然是他们六位中书舍人中最后到任的,但名头却比他们所有人都大的多。
此人出身五姓七宗的赵郡李氏博陵安平房,他父亲是隋朝宰相李德林。李百药年轻时可是位风流才子,任太子杨勇的通事舍人、东宫学士。
当年李靖在杨素府上和红拂夜奔,坊间经久流传,而李百药年轻时也从杨素府上拐走了一个美妾。
李百药和李靖一样,少年得意,但后来蹉跎,因曾是杨勇东宫官,杨广即位先后被贬为桂州司马、临泗府越骑校尉、建安郡丞等。
遇天下大乱,流民四起,他未能到任建安郡丞,被李子通、杜伏威、辅公祏等留,任以官职,
他后来力劝杜伏威归唐入朝,辅公祏叛乱,他被委为吏部侍郎,也因此平定叛乱后,被流放涇州,直到李世民上位,重其才名徵召回朝。
李靖如今是代州都督永康县公,还是討伐梁师都的总管,
李百药几经贬官,数遭譖害,死里丧生,如今倒也是否极泰来了。
两道詔书很快擬定,
李百药交给两位侍郎,但两位侍郎都是让中书令宇文士及阅览。
“李县男不愧是闻名已久的才子,这两道詔书一字不须改动。”宇文士及点头。
他提笔,
在詔书上写下中书令臣宇文士及宣。
刘林甫和顏思古也都提笔,中书侍郎臣刘林甫奉,中书侍郎顏思古奉。
最后,
李百药也提笔在后面写上,中书舍人臣李百药行。
“詔书送往门下省吧。”
这詔书开头门下二字,便是意为中书省以皇帝名义撰写詔书,送给门下省审议的。
因为两人拜相之事,宰相们已经在政事堂上合议通过,故此现在只是走一遍流程,不用担心门下省会封驳。
詔令送走,
顏思古和刘林甫便也顺便跟大家说了將要离职之事。
顏思古升迁从三品秘书监,而刘林甫却等於上贬降为吏部侍郎。
两人一喜一愁。
宇文士及笑著道,“通知食堂公厨,烤只全羊,咱中书省要为两位好好送行。”
正说笑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