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八点半的写字楼电梯间,永远挤满了攥着早餐、盯着手机的人。金属门缓缓合上时,有人悄悄把工牌翻到背面,昨晚加班到十点的疲惫还没从眼底散去,不想被同部门的人看见。
电梯数字跳到12楼,门开的瞬间,所有人下意识挺直脊背,扯平衬衫褶皱,脸上切换出相似的、略带公式化的微笑。这是格子间人性的第一道褶皱:我们都在扮演着合格的职场人,把真实的自己折叠进西装和工位的方寸之间。
工位区的隔断像一道道无形的墙,却挡不住目光的试探和耳朵的捕捉。最靠窗的位置,有人对着电脑敲敲打打,手指却在桌下飞快地回复私人消息;中间工位的人每隔十分钟就起身接水,路过领导办公室时总会放慢脚步,试图听清里面的谈话。
有次部门要推一个新项目,没人主动牵头,最后领导点了最沉默的那个同事。第二天一上班,原本空荡荡的共享文档里,突然多了好几个版本的方案,有人凌晨三点偷偷加了内容,有人把别人的思路改头换面,还有人在细节里埋了几个不易察觉的漏洞。
后来项目落地,庆功会上,大家围着领导举杯,说着“都是团队的功劳”,没人提那些暗夜里的较劲。这就是办公室的常态:表面上是合作共赢,暗地里藏着各自为战,每个人都在计算着付出与回报的天平,生怕多走一步亏,也怕少走一步被淘汰。
会议室是人性的放大镜。上周开季度复盘会,市场部的报告里数据不太好看,负责人站在台前,额角的汗浸湿了鬓角。坐在他对面的运营部同事,手里转着笔,突然开口:“其实这个问题,我们早就提醒过,当时你们没采纳。”
一句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,市场部负责人的脸涨得通红,刚要反驳,领导却打断:“现在说这些没用,重点是怎么解决。”
散会后,运营部的人被同事拉到茶水间:“你刚才那话也太直接了,抬头不见低头见的。”
他却满不在乎:“不然总以为是我们的问题,该说清楚就得说清楚。”
可没过两天,运营部要做活动,需要市场部提供资源,之前被怼的市场部负责人笑着说:“没问题啊,不过最近我们手头事多,可能要等两天。”这一等等了一周,活动差点延误。
办公室里没有真正的对错,只有利弊和人情,一句无心的话,可能变成日后的绊脚石;一次刻意的让步,或许能换来关键时刻的帮衬。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平和,却在心里给每个人都标了“可用”“不可用”“需提防”的标签。
午休时间的茶水间,是格子间里最接近真实的地方。有人一边冲咖啡,一边抱怨“领导又画饼”,声音压得很低,却能确保身边的人听见;有人拿着外卖,和同事吐槽“隔壁部门的人抢功劳”,说完又补一句“你可别告诉别人啊”。
有次两个同事在茶水间聊薪资,一个说“听说今年涨薪幅度很小”,另一个接话:“我上周找领导谈了,他说我业绩好,给我涨了10%。”这话刚说完,原本热闹的茶水间瞬间安静,其他人要么假装看手机,要么匆匆离开。
第二天,全部门都知道了“有人涨薪10%”的消息,好几个人找领导谈薪,最后闹得领导在部门大会上不点名批评“私下传播不实信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