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竹和小宇把竹纸坊的路线细细讲给每个围拢来的人听,末了总不忘添上一句:“去了要是找不着路,就喊我们名字,我们教你们做竹纸,保证能做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纸。”竹翁也在一旁笑着帮腔,手里摩挲着腰间挂着的竹制烟袋:“竹纸坊的纸啊,是用三年老竹做的,写在上面的故事风吹不散、雨淋不褪,你们去了肯定不亏,还能听听林溪那丫头当年做纸的趣事。”这话引得众人眼睛发亮,不少人当场就掏出纸笔,把路线记了下来,连带着竹翁说的“不褪色的故事”,都一并记在了心里。
竹文化节散场时,夕阳正斜斜地挂在西山头,把镇口那棵百年老槐树染成了金红色,连飘落的槐叶都带着暖融融的光。林念提着个装满竹纸的竹篮走在前面,竹篮是竹翁早年编的,篮身上刻着细碎的竹叶纹,走起来“咯吱”轻响,像是在跟着脚步打拍子。阿竹和小宇跟在后面,手里攥着满满的小礼物——有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画的竹叶水彩画,纸角还沾着点没干的颜料;有镇西头编竹器的老人送的竹蚂蚱,触须是用细竹丝做的,一碰就颤巍巍地动;还有卖炒货的张婶塞给他们的一包刚炒好的竹米,热乎乎的,隔着油纸都能闻到焦香,“给你们俩补补力气,忙活一天了”。
“今天真热闹呀。”阿竹蹦蹦跳跳地走在青石板路上,浅青色的表演服下摆扫过路边的狗尾草,带起一串细碎的露珠。她手里捏着那只竹蚂蚱,时不时举起来晃一晃,“好多人都问竹纸坊在哪儿呢,下次体验日肯定更热闹。”小宇点点头,指尖转着竹蚂蚱,忽然停下脚步说:“不如我们在竹纸坊设个‘竹纸体验日’,每个月选个晴天,专门教镇上的人做竹纸。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学会做竹纸,还能把林溪奶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多好。”林念回头笑了,阳光落在她发梢,镀上一层金边:“这主意好,我明天一早就帮你们写告示,用竹汁写在你们做的竹纸上,贴在镇口的老槐树上,保证醒目。”
第二天天刚蒙蒙亮,林念写的告示就贴在了老槐树最粗的枝桠旁。告示纸是阿竹和小宇前几天刚做好的竹纸,米黄色的纸面泛着淡淡的竹香,上面画着竹纸坊的简笔画——矮矮的竹屋、架着竹纸的竹架,连屋前的石臼都画得清清楚楚;字是用新鲜竹汁调的墨写的,青绿色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鲜亮,末尾还画了片小小的竹叶做落款。告示刚贴好,就围了不少人来看。穿开裆裤的小娃娃拉着家长的手,仰着脖子喊“我要去做纸”;镇东头的王阿婆凑过来,老花镜滑到鼻尖上,指着告示问“真的能教我们这些老太婆做纸吗?我年轻时候在娘家见过人做竹纸,可惜没敢试,现在能学吗”;连镇小学的教书先生都来了,手里捏着折扇,笑着说“我要带着学生们去,让他们看看纸是怎么从竹子变出来的”。
第一个“竹纸体验日”定在三天后的清晨。这三天里,阿竹和小宇几乎天天泡在竹纸坊里做准备。他们在竹纸坊门口摆了四张竹桌,都是从竹艺坊搬来的旧竹桌,用细砂纸把桌面打磨得光溜溜的;竹料选的是三年生的老竹,提前劈成一尺长的细条,码在竹筐里;木杵和竹帘也一一检查过,木杵的把手缠了新的竹丝,竹帘的破洞用细竹线补好;还把竹翁给的竹节草捣成了汁,装在十几个小竹碗里,摆在竹桌上——竹节草汁涂在手上能防竹刺,是竹翁当年跟林溪学的法子。林念也没闲着,提前蒸了两笼竹叶包,里面裹着糯米和豆沙,装在竹篮里,准备给体验日的人当点心。
体验日那天,天还没亮透,竹纸坊外的竹林就传来了“沙沙”的脚步声。第一个来的是镇东的王阿婆,手里牵着小孙子豆豆,豆豆怀里抱着个比他还高的小竹篮,奶声奶气地说“要装自己做的纸,给爷爷看”。接着,文化节上见过的几个孩子也来了,吵吵嚷嚷地冲进竹林,脚下的竹叶“哗啦”响,吓得几只竹鸡扑棱棱地从竹丛里飞出来,翅膀扫过竹叶,落下一串露珠。竹翁来得最晚,背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,里面装着他连夜编的小竹筐,竹筐上都编着“竹纸坊”三个字,“给大家装做好的纸用,省得拿在手里皱了”。
等所有人都到齐了,小宇站在石臼旁,像模像样地当起了“小老师”。他穿着林念缝的浅灰色短褂,手里握着竹刀,先指了指旁边的竹料:“大家先看我做一遍,采竹要选三年生的老竹,老竹纤维粗,做出来的纸才结实;劈竹要顺着纤维劈,不然竹条会碎;捣纤维的时候力道要匀,太轻了纤维捣不碎,太重了纸会脆……”阿竹在一旁补充,把自己第一次做纸的“糗事”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:“我第一次捣纤维,把木杵砸到了石臼外,差点砸到自己的脚;抄纸的时候手一抖,纸浆歪成了月牙形,小宇哥哥还笑我做的是‘月牙纸’呢。”这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,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松快下来,连王阿婆都笑着说“原来你们也有做不好的时候,那我们就放心了”。
开始做纸时,竹纸坊里顿时热闹起来,连竹林里的风都带着欢快的气息。孩子们围着石臼,伸着小手争着要捣竹纤维,小宇怕他们累着,让他们排着队轮流来,每人捣三下,“轻一点,像拍小皮球一样”。孩子们乖乖听话,小手握着木杵往下捣,虽然力气小,却格外认真,额头上都冒出了细细的汗珠。阿婆们则坐在竹桌旁,小心翼翼地拿着竹帘,像捧着宝贝一样,偶尔纸破了,就笑着说“没事,阿竹丫头说第一次都这样,我们再试一次”。竹翁拄着竹杖,在人群里慢慢走,帮着指导新手劈竹,还把林溪当年做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:“林溪那丫头第一次做纸,捣了半个时辰纤维,手都酸了,结果抄出来的纸薄得像蝉翼,一吹就破,她坐在石臼旁哭,哭完了又接着做,直到做出第一张完整的纸,笑得比谁都甜。做竹纸和做人一样,要耐心,要用心,急不得。”
阿竹带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抄纸,小女孩叫丫丫,眼睛圆圆的,像两颗黑葡萄,手却很小,握着竹帘时手指都在发抖。阿竹就蹲下来,握着她的手,一起把竹帘往纸浆盆里沉:“慢慢来,别慌,像捞水里的小鱼一样,轻轻沉下去,再慢慢提起来。”丫丫盯着竹帘,小脸蛋绷得紧紧的,直到竹帘提起来,看到上面完整的纸浆层,才高兴地跳起来,声音脆生生的:“我做好啦!我要在上面写‘妈妈我爱你’,妈妈每天都给我做早饭,我要让她知道我很爱她。”
小宇则在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劈竹。老爷爷的手有点抖,握着竹刀劈了几次,都没把竹条劈开,反而把竹刀卡在了竹节里。小宇就走过去,帮他扶着竹料,手把手教他:“爷爷,竹刀要对准竹节缝,这里的纤维最松,用力往下落,一下就能劈开。”老爷爷按着他说的试了试,竹刀“笃”地一声,果然把竹条劈成了两半,他笑着拍了拍小宇的肩膀:“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,我这老骨头,几十年没摸过竹刀了,手都不听使唤了。”小宇连忙说:“爷爷您只是好久没做了,多试试就熟练了,您劈的竹条比我第一次劈的整齐多了。”
中午的时候,太阳升到了头顶,竹林里的竹香混着纸浆的气息,格外清新。大家坐在竹纸坊门口的石凳上,吃着林念带来的竹叶包。竹叶包是用新鲜的竹叶裹的,里面的糯米黏黏的,豆沙甜丝丝的,咬一口,竹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,在嘴里散开。丫丫举着自己刚写好字的竹纸跑过来,给阿竹看:“姐姐你看,我写好字啦!”纸上用竹汁写着“妈妈我爱你”,字迹歪歪扭扭的,旁边还画了个小太阳,太阳的光芒是用竹汁点的小点点。阿竹摸了摸她的头,笑着说:“写得真好,等纸干了,你送给妈妈,妈妈肯定会很高兴的,说不定还会把这张纸贴在墙上呢。”
下午,风渐渐大了些,竹架上的竹纸很快就晾干了。有的纸泛着米黄色,上面能看到细细的竹纤维纹路;有的纸被孩子们涂了颜色,红的、绿的、蓝的,像一朵朵彩色的花;还有的纸被折成了纸船、纸鹤,摆在竹桌上,格外好看。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满是笑容,连王阿婆都捧着自己做的竹纸,笑得合不拢嘴:“我这辈子都没想到,还能亲手做一张纸,回去要给老头子看看,让他也羡慕羡慕。”有人把纸折成纸船,说要放在村头的小河里,让纸船带着故事漂向远方;有人在纸上画了竹林,说要挂在自家的墙上;还有人像阿竹和小宇一样,写下自己的故事,贴在竹架上。竹架上的纸越来越多,五颜六色的,像挂满了彩色的叶子,风一吹,纸页“哗啦”响,像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。
临走时,丫丫拉着阿竹的手,不肯松开:“姐姐,下次体验日我还要来,我要做一张更大的纸,写给爸爸看,爸爸在外地打工,我要让他知道我做了竹纸。”王阿婆也说:“你们这活动真好,既学了手艺,又听了故事,下次我带我们家老头子来,让他也学学做竹纸,他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些老手艺。”竹翁站在一旁,看着这热闹的场面,笑着对小宇说:“林溪当年最大的愿望,就是让竹纸坊热闹起来,让更多人喜欢竹纸,现在你俩帮她实现了,她在天有灵,肯定很高兴。”
体验日结束后,阿竹和小宇开始收拾竹纸坊。阿竹把竹架上的新故事一张张整理好,按日期排好顺序,有的纸边角有点卷,她就用竹镇纸压平;小宇则在旁边打扫卫生,把地上的竹屑扫到竹筐里,把用过的竹帘一张张洗干净,晾在竹架上。两人都累得满头大汗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,却笑得很开心,连手上被竹刺扎出的小口子,都觉得不疼了。
“以后每个月都这样,会不会很忙呀?”阿竹坐在石凳上,揉着酸胀的胳膊,胳膊上还沾着点竹汁的痕迹。小宇点点头,又摇摇头,手里拿着块布擦竹刀:“忙是忙,但很开心呀。你看,大家都喜欢竹纸坊,都愿意听林溪奶奶的故事,这样我们的牵连就越来越多了,就像守艺老人说的,织网人的网,就是这样一点点变大的。”林念走过来,递给他们两杯温水,杯子是竹制的,杯身上刻着竹叶:“忙不过来就叫我,我也能帮你们搭把手。再说,镇上的人肯定也愿意帮忙,你看今天,王阿婆帮着招呼人,竹翁帮着指导,以后人多了,大家肯定都会来帮忙的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竹纸坊果然越来越热闹。每个月的体验日,来的人都比上次多,有时人太多,竹纸坊里都站不下,大家就坐在竹林里,听小宇讲做竹纸的步骤,听竹翁讲林溪的故事。竹翁总是提前一天来帮忙准备竹料,把竹料劈成细条,码得整整齐齐;镇上的裁缝铺老板张婶,每次都会来帮忙修补竹帘,她的针线活好,补好的竹帘看不出来痕迹;连镇西的铁匠李师傅都来帮着加固石臼,他用铁条把石臼的边缘绑好,说“你们这是好事,我得帮衬帮衬,石臼结实了,你们捣纤维也省力”。
阿竹和小宇也越来越熟练,不仅会教大家做竹纸,还会讲更多的故事——有竹翁讲的林溪当年在竹纸坊做纸时,遇到下雨天,把竹纸搬到屋里,自己却淋了雨的往事;有守桥人爷爷讲的竹桥的故事,说林溪当年经常在竹桥上放纸船,纸船上写着对远方朋友的祝福;还有他们自己在竹语镇遇到的人和事,比如帮邻居阿婆修竹椅,帮镇上的孩子编竹篮。他们还学着林溪的样子,用竹纸做风筝,在风筝上写满故事,趁着春风放飞。风筝飞得很高,飞过竹林,飞过竹桥,飞过镇口的老槐树,竹纸上的字迹在风中轻轻晃,像在把故事传递给每一个看到风筝的人。
这天,阿竹和小宇像往常一样去竹纸坊,刚走进竹林,就发现地上有一串奇怪的脚印。脚印很小,像是孩子的,却比普通孩子的脚印深,而且脚印旁边还有些细碎的竹屑,像是有人在这里劈过竹。“是谁来过这里呀?”阿竹蹲下来,指着脚印问,手指轻轻碰了碰地上的竹屑,竹屑还是新鲜的,应该是刚留下没多久。小宇也觉得奇怪,挠了挠头:“体验日刚过没多久,按理说不会有人来呀,难道是镇上的孩子来玩了?”
两人顺着脚印往前走,脚印在竹林里绕了几个弯,最后通向竹纸坊。走到竹纸坊门口,他们发现屋门是开着的,里面传来“沙沙”的声音,像是有人在翻纸。小宇握紧了手里的竹刀——竹语镇的人都知道竹纸坊的规矩,没人会随便进未开门的竹纸坊。他轻轻推开门,只见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男孩蹲在竹架旁,正小心翼翼地摸贴着的竹纸,手指轻轻拂过纸面上的字迹,手里还拿着一根竹枝,竹枝上沾着点新鲜的竹汁,像是在模仿他们写故事。
“你是谁呀?”阿竹轻声问,怕吓着他,声音像羽毛一样轻。小男孩回过头,露出一张圆圆的脸,眼睛很大,像两颗黑葡萄,看到阿竹和小宇,顿时紧张起来,手都有些发抖,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竹纸。“我……我叫小竹,从隔壁镇来的。”小男孩的声音小小的,像蚊子叫,“我在镇口看到你们贴的告示,就想来看看竹纸坊,对不起,我没经过你们同意就进来了,我现在就走。”
小宇放下竹刀,走过去蹲下来,笑着说:“没事,你不用走,我们又不怪你。你是不是也想做竹纸呀?”小竹点点头,眼睛亮了起来,像星星一样:“我妈妈说,竹语镇有个能做不褪色纸的地方,我想来看看,想做一张纸,写给我奶奶,她生病了,住在医院里,我想让她知道我很想她,想让她快点好起来。”
阿竹听了,心里软软的,像被温水泡过一样。她走过去,拉着小竹的手,手小小的,有点凉:“我们教你做竹纸吧,做一张最漂亮的纸,写给奶奶,奶奶看到了肯定会很高兴的,病也会好得更快。”小竹高兴得跳起来,手里的竹纸都掉在了地上,阿竹帮他捡起来,发现纸上用铅笔写着“奶奶快点好起来”,字迹歪歪扭扭的,有的笔画都连在了一起,却写得很认真,纸角都被攥得有些皱了。
那天,阿竹和小宇专门教小竹做竹纸。小竹学得很认真,劈竹时虽然力气小,握不住竹刀,小宇就帮他扶着竹料,他一点点地劈,额头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,也不肯休息;捣纤维时,他站在石臼旁,踮着脚尖,双手握着木杵往下捣,每一下都很用力,小脸憋得通红;抄纸时,
他小竹抄纸的模样,像极了当年初学手艺的林溪——试了三次才终于抄出一张完整的竹纸。第一次伸手沉竹帘时,他太急着看结果,竹帘刚沾到纸浆就往上提,只沾了薄薄一层,对着光看几乎能透见竹架的纹路;第二次倒稳了些,可提帘时被风吹得晃了晃,纸边“嘶”地裂了道细缝,像被竹叶划开的口子;第三次他深吸一口气,小手紧紧攥着竹帘边缘,盯着竹帘边角一点点往纸浆盆里沉,直到整个竹帘都浸在乳白色的纸浆里,才屏息凝神慢慢往上提——这一次,竹帘上铺着一层匀净的纸浆,像冬日清晨落在竹枝上的细雪,没有一处破损,没有一点歪斜。
“成了!我做成啦!”小竹举着竹帘原地跳了起来,声音脆生生的,满是雀跃,连眼角那颗小小的泪痣都跟着亮了起来,映着竹纸坊里的光,像落了颗小星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