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时砂遗楼 > 第802章 时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探索

第802章 时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探索(1 / 1)

暮春的 1913 年序能学堂村,连片的农田里泛起新绿,与往年不同的是,田埂上多了一排排半人高的银色装置 —— 这是 1967 连科研团队带来的 “时空能量调节仪”。阳光洒在装置的晶体面板上,折射出淡蓝色的光晕,面板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土壤肥力、水分含量等实时数据。江浅和 1967 年的农业专家李教授、1913 年的农民带头人王大叔蹲在田埂边,看着仪器旁刚冒芽的序能稻,眼中满是期待。

“这调节仪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,转化后定向注入土壤,” 李教授指着仪器上的旋钮解释,“我们根据 1913 年地脉能量的分布规律,把参数调到了‘最佳适配模式’,你看这土壤,原本板结的地块现在变得疏松多了。” 王大叔伸手抓起一把泥土,揉碎后放在鼻尖闻了闻:“还真不一样!往年这个时候,土壤得靠人工翻好几遍才透气,今年有了这‘神器’,省了不少力气。就是不知道,这稻子能长得咋样?” 江浅笑着说:“咱们等着瞧,过不了多久,就能看到效果了。”

半个月后,序能学堂村的农田迎来了惊人变化:使用时空能量调节仪的稻田,稻苗比普通稻田高出一大截,叶片浓绿厚实,根系也更加发达。王大叔带着村民们穿梭在田间,脸上笑开了花:“你们看这稻穗,比往年饱满多了!李教授说,这调节仪不仅能改良土壤,还能缩短生长周期,以前要四个月成熟,现在三个月就能收割,一年能多收一季!” 一旁的年轻村民阿明好奇地问李教授:“李教授,这时空能量为啥能让稻子长得这么好呀?” 李教授蹲下身,拔起一株稻苗展示:“时空能量能激活土壤里的微生物活性,让养分更容易被作物吸收,就像给稻子‘喂’了‘营养餐’,自然长得壮实。”

除了改良土壤,科研团队还在 1913 年的山地长试 “时空气候模拟” 实验。1913 年的山区气候寒冷,只能种植耐寒的土豆、荞麦,村民们一年到头也吃不上新鲜蔬菜。科研团队带来的 “时空气候模拟舱”,成了山区农业的 “救星”—— 这是一个半透明的穹顶装置,能通过时空能量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,调节温度、湿度和光照。

在模拟舱旁,1967 年的气象专家张工正在调试参数,屏幕上显示着 “江南水乡气候模式”。“我们要让这寒冷的山地,长出江南的青菜、黄瓜,” 张工一边操作一边说,“这模拟舱的核心是‘时空能量温控系统’,能把舱内温度稳定在 25c左右,湿度保持在 60%,和江南的春天一模一样。”1913 年的山区村民林婶,抱着刚从模拟舱里采摘的青菜,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:“活了大半辈子,第一次在咱们山里吃到这么新鲜的青菜!这模拟舱太神奇了,以后咱们再也不用羡慕山外的生活了!” 张工笑着说:“等技术成熟了,我们会把模拟舱改造成可移动的,让每个山村都能种上自己想吃的作物。”

与此同时,1967 年的现代化农场里,一场 “精准农业” 革命正在上演。农田里,无人机穿梭往来,低空飞行时会向作物喷洒 “定制营养液”;田埂上,一排排 “时空作物监测仪” 实时采集数据,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农场的智能控制中心。1967 年的农场负责人陈姐,正和 1913 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一起查看控制中心的大屏。

“这监测仪能通过时空能量波,穿透作物叶片,检测出内部的养分含量和病虫害情况,比传统的人工检测精准 10 倍,” 陈姐指着屏幕上的彩色图谱说,“你看这红色区域,代表作物缺钾,系统已经自动指令无人机喷洒钾肥了;绿色区域是健康作物,不用额外管理。” 周伯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数据,感慨地说:“没想到现在种地这么先进!我们 1913 年靠经验判断作物长势,经常误判,现在有了这‘火眼金睛’,真是省了不少事。”

更让人惊叹的是科研团队研发的 “时空能量灌溉系统”。这套系统能根据监测仪传来的作物需水数据,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时间,还能利用时空能量将普通水转化为 “活化水”,提高作物的吸水效率。在试验田里,使用这套系统的玉米地,比传统灌溉的玉米地节水 40%,产量却提高了 25%。“以前浇水全凭感觉,要么浇多了烂根,要么浇少了干旱,” 陈姐说,“现在有了这套系统,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,既环保又高产。”

为了让时空农业技术在各时空推广,科研团队还开展了 “跨时空农业培训”。在 1913 年的序能学堂村,李教授和张工定期给村民们上课,教大家如何操作时空能量调节仪、维护气候模拟舱;在 1967 年的农场,周伯则向农业专家们传授地脉能量与作物生长的关联知识,帮助他们优化设备参数。

在一次培训课上,阿明拿着笔记本问李教授:“李教授,要是遇到地脉能量波动,调节仪会不会失效呀?” 李教授笑着说:“问得好!我们早就考虑到了,调节仪里有‘地脉能量自适应模块’,一旦检测到能量波动,会自动调整输出模式,保证稳定运行。不过,这还需要周伯这样的地脉守护者帮忙监测,咱们跨时空合作,才能万无一失。” 周伯点点头:“以后我每天都去地脉监测点看看,有异常就及时通知你们。”

经过一年的探索,时空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成果显着:1913 年序能学堂村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,山区村民吃上了自产的新鲜蔬菜;1967 年的现代化农场,资源利用率提升 50%,农产品质量达到了有机标准。江浅在考察时,看到 1913 年的农田里稻浪翻滚,1967 年的农场里无人机忙碌穿梭,感慨地说:“时空科技与农业的结合,不仅提高了产量,更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,为高效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未来,我们还要继续探索,让更多农民受益。”

夕阳下,1913 年的村民们围着时空能量调节仪,学习如何保养设备;1967 年的农业专家们则在田间采集数据,为优化设备参数做准备。不同时空的人们,因为时空科技的助力,在田埂上携手前行,共同书写着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