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砂与意识存在神秘联系的发现,让科研团队对时砂的潜力充满了新的期待。江浅在跨时空研讨会上提出:“既然时砂能通过能量共振激发人类潜意识中的时空记忆,那如果主动引导意识状态,是否能让这种连接更稳定、感知更清晰?” 这一想法得到了所有团队的认同,一场更深入的 “意识引导 + 时砂接触” 实验很快提上日程。
实验选址在实验室顶层的静谧房间,这里远离设备噪音,墙壁铺设了隔音棉,天花板悬挂着模拟星空的投影灯 —— 营造出能让意识放松的 “时空冥想环境”。团队招募了 10 名志愿者,涵盖不同年龄、职业背景,其中既有对时空研究感兴趣的普通市民,也有具备冥想经验的心理学爱好者。
实验开始前,心理学专家为志愿者进行了一小时的 “意识引导培训”:“大家需要通过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,让大脑进入 a 波主导的放松状态,再通过冥想专注于‘时空流动’的意象,想象自己像水流一样穿梭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。当接触时砂时,不要刻意捕捉画面,让感知自然浮现。”
首位志愿者是 28 岁的插画师林悦,她有三年冥想经验。林悦坐在铺着软垫的座椅上,双眼微闭,双手平放在身前的托盘两侧 —— 托盘里盛放着 5 克时砂,泛着淡蓝色微光。随着冥想引导语响起,她的呼吸逐渐变得平缓,眉头舒展,身体微微放松。
“现在,慢慢将指尖靠近时砂,感受它的温度和能量……” 江浅的声音轻柔而缓慢。当林悦的指尖触碰到时砂颗粒的瞬间,她的身体轻轻一颤,嘴角泛起一丝惊讶的弧度。三分钟后,冥想结束,林悦睁开眼睛,眼神中满是震撼:“我清晰地感受到了‘时空的流动’,就像有一条透明的河流在身边流淌,河面上漂浮着不同的‘画面碎片’—— 有古代工匠建造钟楼的场景,有穿着军装的人在战壕旁监测设备,还有科研人员调试仪器的画面,这些画面像电影片段一样在眼前闪过,特别真实。”
脑电波仪记录显示,在林悦接触时砂并进入冥想状态时,她大脑的 a 波振幅比单纯冥想时增强了 30%,代表潜意识活跃的 θ 波与 δ 波呈现出规律的 “交替波动”,这与之前实验中 “时空记忆被激发” 的脑电波模式高度一致,但稳定性显着提升。“意识引导让大脑更容易与时砂的能量频率同步,减少了意识层面的干扰,所以感知更清晰、连贯。” 心理学专家解读道。
第二位志愿者是 45 岁的历史教师张诚,他没有冥想经验,但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。起初,张诚的意识难以放松,脑电波仪显示 β 波(代表紧张、活跃)占比较高。在心理学专家的反复引导下,他逐渐进入状态,指尖接触时砂后,沉默了足足五分钟。
“我‘站’在一片古代的广场上,面前是正在建造的钟楼地基,工匠们喊着号子搬运石材,一个穿着玄衣的人拿着青铜令牌在地基旁走动,嘴里念着‘地脉安,钟定时空’的咒语。” 张诚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,“最神奇的是,我能感受到工匠们的‘情绪’—— 他们既有建造钟楼的敬畏,也有对未来的期待,这种情绪不是我想象的,而是真实传递过来的。”
随着实验的推进,志愿者们的反馈越来越丰富。35 岁的程序员王凯接触时砂后,“瞥见” 了 1967 年苏蔓团队研发时空稳定装置的场景,甚至能清晰描述出装置面板上的按钮布局和屏幕显示的参数;52 岁的退休医生李梅则感知到了 1938 年陆峥团队拆除裴照遗留能量装置的过程,能回忆起装置外壳上的纹路和拆除时冒出的淡绿色烟雾。
“所有志愿者感知到的画面,都能与我们已掌握的时空事件对应上!” 小林整理着实验记录,兴奋地说,“有冥想经验的志愿者,感知到的画面更连贯,情绪传递更明显;没有冥想经验的志愿者,虽然画面是碎片式的,但细节更精准,这说明意识状态不同,时刻传递的时空信息维度也不同。”
苏蔓团队在 1967 年同步开展了相同实验,他们的志愿者中有一位曾参与过时空稳定装置早期研发的工程师。这位工程师接触时砂并进行冥想后,竟 “重现” 了当年研发时的一个关键场景:“我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在实验室争论装置的核心参数,当时我们一直无法确定‘能量阈值’,直到看到时砂传递的画面 ——1913 年祭祀仪式上,青铜鼎的能量峰值正好是我们争论的数值,这才确定了最终参数!” 这一发现让苏蔓团队震惊不已:“时砂不仅能传递已发生的时空记忆,还能连接不同时空的‘关键决策时刻’,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灵感!”
为了验证时砂能否引导意识 “定向感知” 特定时空,江浅团队设计了新的实验环节:让志愿者在冥想时专注于某一个特定时空节点(如 “1913 年钟楼封顶时刻”),再接触时砂。结果显示,70% 的志愿者都能精准感知到该节点的场景,其中 5 名志愿者甚至能 “听到” 当时的对话 —— 如工匠们庆祝封顶的欢呼声,陈砚团队讨论棺阵维护的交流声。
“这证明时砂不仅能被动激发时空记忆,还能在意识引导下,主动连接特定的时空维度!” 江浅看着实验数据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“时砂就像一座‘双向桥梁’,一端连接着人类意识,另一端连接着不同的时空维度,通过意识引导,我们可以主动‘选择’要感知的时空,这为时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!”
实验结束后,志愿者林悦特意找到江浅,递上了一幅画 —— 画中是她接触时砂时感知到的 “时空河流”,河面上漂浮着不同时空的画面,岸边站着一个伸出手触碰时砂的人。“我想把这种神奇的体验记录下来,” 林悦说,“时砂让我相信,不同的时空不是孤立的,它们通过某种能量连接在一起,而我们的意识,也能成为跨越时空的‘使者’。”
江浅将这幅画挂在实验室的墙上,与时空记录石、时砂样本并列摆放。她知道,这场深入的意识探索实验,不仅证实了时砂能作为 “意识与时空维度的桥梁”,更为跨时空守护联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—— 未来或许能通过时砂,让不同时空的守护者实现 “意识交流”,共享守护经验;甚至能通过时砂引导意识,提前感知未来可能出现的时空危机,将守护工作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变为 “主动预防”。
实验室里,模拟星空的投影灯缓缓转动,时空样本在托盘里泛着柔和的微光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空的奥秘。科研人员们围在实验记录旁,热烈讨论着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—— 有人提议探索时砂能否连接未来时空,有人计划研究如何通过时砂强化跨时空通讯的稳定性。江浅看着眼前充满活力的场景,心中充满了信心:时砂带来的惊喜远未结束,在守护时空稳定的道路上,他们将继续借助这把 “神奇的钥匙”,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