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我的人生手帐 > 第241章 划等号

第241章 划等号(2 / 2)

说到农机小组,尹斌和孙强也走了过来。孙强推了推眼镜,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图纸,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,还有用红笔标注的修改意见。“杨老师,你看,这是我们改进的插秧机齿轮结构,之前的样机总卡秧,现在改了传动方式,应该能解决问题。”他说话时,眼神一直落在刘莹身上,带着藏不住的温柔。

尹斌指着图纸上的一个部件,语气坚定:“一旦试制成功,我立刻把样机带回青年点。你不知道,青年点的知青们插秧插得腰都直不起来,一天下来,手上全是水泡。这机器要是能用,能解放多少体力劳动啊!”他的眼睛在夕阳下亮晶晶的,像映在稻田里的光。

往后的日子,我经常去校办农场或者制图室找他们。有时候是看他们在田里调试插秧机,尹斌在前面扶着样机,孙强在旁边记录数据,刘莹则拿着扳手时不时拧紧螺丝,三人配合得格外默契;有时候是在制图室里看他们围着一张桌子对着图纸争论,孙强总爱跟刘莹抬杠,说她的设计“太保守”,刘莹则会反驳“得考虑实际操作,老乡们用着得顺手”,尹斌就在旁边当“和事佬”,笑着说“咱们再试试,总会有办法的”。

我渐渐发现,孙强看刘莹的眼神不一样了。有一次,制图室的灯管坏了,孙强踩着凳子换灯管,刘莹站在摔着。”孙强低头看她,嘴角弯起一个温柔的弧度:“放心,我技术好着呢。”换完灯管,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,递给刘莹:“上次我妈寄来的,给你吃。”刘莹接过糖,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,偷偷剥了糖纸,把糖放进嘴里,甜得眼睛都眯了起来。

尹斌其实早就看出来了,有一次跟我聊天时,他笑着说:“孙强和刘莹啊,就是嘴硬。上次调试插秧机,刘莹不小心摔进田里,孙强二话不说就跳下去把她拉上来,还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她披上,生怕她着凉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里满是欣慰:“他们俩都是踏实人,在一起挺好的。”

插秧机的试制过程并不顺利。有一次在稻田里试验,秧机突然卡住了,秧苗撒了一地,尹斌急得满头大汗,蹲在田里拆机器,手指被齿轮划破了,鲜血滴在泥水里,他却浑然不觉。刘莹递给他一块干净的布条,眼圈红红的:“要不咱歇歇吧,别太累了。”尹斌摇摇头,咬着牙说:“不行,老乡们还等着呢,咱们得抓紧时间。”

那天晚上,他们在制图室里熬了个通宵。孙强画图,刘莹整理数据,尹斌则拿着零件反复琢磨。天快亮时,尹斌突然一拍桌子:“我知道了!是齿轮的咬合度不够,咱们把齿轮的齿数改一改,应该就能解决问题。”他们立刻动手修改,等太阳升起来时,新的齿轮已经装好了。

再次试验时,插秧机在稻田里稳稳地前进,一行行秧苗插得整整齐齐,速度比人工快了十倍不止。社员们围在田埂上,看得目瞪口呆,有人忍不住拍手叫好:“这机器太神了!以后插秧再也不用累得直不起腰了!”刘莹和孙强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喜悦和激动,尹斌则拿出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着数据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后来,尹斌带着插秧机的样机回到了青年点,帮老乡们改进了不少农机器具。毕业时,他被分配到黄金学院,凭着一股钻研劲,一步步从讲师做到了院长。他还经常回学校给机械系的学生讲课,每次都会提到当年在农机小组的日子,说“是那段在稻田里摸爬滚打的时光,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机械,什么是为人民服务”。

刘莹和孙强则留校当了老师,并结成伉俪。夫妻俩一起组建了农业机械研究室,继续改进插秧机、收割机,他们研制的农机具不仅在本地推广,还卖到了周边省份。

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做客,看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,是当年农机小组在稻田里的合影——尹斌扛着插秧机,刘莹和孙强站在他旁边,三人笑得格外灿烂,身后是金灿灿的稻田,像一片翻涌的波浪。

“杨老师,你还记得这张照片吗?”刘莹指着照片,眼里满是怀念,“那时候多年轻啊,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,想把所有的想法都变成现实。”孙强从厨房里端出一盘水果,笑着说:“现在也不老啊,咱们还能再研究几十年农机呢!”

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,落在照片上,把那些青春的脸庞照得格外清晰。我突然想起公社党委的那封信,想起尹斌在稻田里弯腰割稻的身影,想起刘莹和孙强在实验室里争论的模样。那些在青春里闪闪发光的日子,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时光,就像稻浪里的收割机的齿轮,咬合着、转动着,把平凡的日子磨成了最珍贵的回忆。

后来,我在整理团委档案时,又看到了那封公社党委的信,信纸已经有些泛黄,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。我把它和那张老照片放在一起,心里突然明白,所谓青春,就是在最好的年华里,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,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一起奋斗、一起成长,把自己的梦想,种在祖国的土地上,等着它生根、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