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明接过名册,翻看片刻后笑道:“有水师支援,扬州便好办了。我郡只需守两座哨塔,二十名兵士,今日便可从郡兵中挑选精锐,明日便派往哨塔。”王彦和陈谦对视一眼,也纷纷点头:“既有水师相助,青州(徐州)也能凑出兵士。”
兵士的问题解决了,陈谦又提出新的顾虑:“各郡哨塔的信号如何统一?若是甲郡举红旗代表遇险,乙郡却以为是寻常巡查,岂不误了大事?”
秦斩早将信号规则整理成册,分发给三人:“我已拟定好《海上哨塔信号规》,上面写得清楚——白天举白旗为‘正常’,举红旗为‘遇险’,举黄旗为‘发现可疑船只’;夜间燃一堆篝火为‘正常’,两堆为‘遇险’,三堆为‘发现海盗’。另外,各哨塔需每日记录巡查情况,每旬派专人送往郡府,再由郡府汇总后抄送其他三郡,确保各郡知晓沿海动向。”
三人仔细翻看《信号规》,见上面条理清晰,连不同天气下的信号调整都写得明明白白,不由得纷纷称赞。王彦放下册子,拱手道:“将军考虑周全!只是还有一事——若海盗规模较大,单靠一郡兵力难以应对,该如何调配支援?”
“这便是‘联防之约’的关键。”秦斩站起身,走到案几前,“我提议,四郡各备五艘快船,每艘船上配二十名兵士、十具弩机,停泊在各郡的主港口。一旦某郡哨塔传来‘海盗来袭’的信号,主港口的快船需在半个时辰内出发,同时向邻郡发出支援请求。邻郡收到请求后,需在一个时辰内派快船接应,形成合围之势。”
柳明闻言,立刻应道:“扬州主港口有现成的快船,只需再补充些弩机便可。”陈谦也道:“徐州的快船正在检修,三日内便可投入使用。”
商议到午时,四郡郡守终于达成共识,共同在《沿海联防约》上签了字。李嵩让人备了宴席,席间,王彦端着酒杯走到秦斩面前:“将军此番牵头设哨塔、定联防,不仅护了药材贸易线,更是解了沿海百姓的忧。此前我郡有个商户,因怕海盗劫掠,囤了满仓的药材却不敢运出海,如今有了这防护体系,他定能安心做买卖了。”
秦斩接过酒杯,却没有饮下,只是望着窗外港口的方向:“护贸易线,终究是为了护百姓。医署的药材能及时运到各乡医点,乡医们才能治好百姓的病;商户们能安心航船,沿海的百姓才有更多活计可做。这哨塔,不仅是防海盗的屏障,更是护百姓的‘安心塔’。”
宴席过后,四郡郡守便各自返回,着手安排哨塔的兵士和快船。秦斩则留在胶东郡,亲自督查青屿哨塔的建造进度。五日后,青屿哨塔率先完工,塔身通体由坚硬的青石板砌成,五层的高度在海面上格外显眼。秦斩亲自将一面写着“胶东第一哨”的旗帜插上塔顶,又将十名兵士召集到塔下,叮嘱道:“你们守在这里,便是海上的眼睛。每日巡查时,既要留意可疑船只,也要关照过往的商船——若是遇到商船遇险,能帮便帮,莫要忘了,咱们设哨塔,终究是为了护人。”
兵士们齐声应道:“末将遵令!”
又过了十日,沿海十二座哨塔全部完工。这日清晨,秦斩登上青屿哨塔的顶层,远远望去,只见各座哨塔的顶端都飘着一面白色旗帜——那是“一切正常”的信号。海面上,一艘艘商船缓缓驶过,船工们看到哨塔,都忍不住挥手致意。李嵩站在秦斩身旁,指着一艘挂着“医署”标记的商船笑道:“那是往辽东运药材的船,昨日从胶东出发,一路有哨塔指引,今日已快到青州海域了。”
秦斩点点头,心中涌起一阵安稳。他知道,这十二座哨塔连成的“海上哨线”,不过是守护贸易线的第一步。未来,还需不断完善联防机制,还要训练兵士的海战本领,甚至要联合商船组建“商船护卫队”,让每一艘航船都能安心行驶在大秦的海面上。
夕阳西下时,秦斩走下哨塔。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袍,远处的海平面上,哨塔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,像一道坚实的屏障,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。他翻身上马,朝着郡府的方向驶去——明日,他还要去徐州督查快船的操练情况,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他去做,为了大秦的海疆,为了百姓的安康,他不敢有半分懈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