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一点,三菱重工厂区内的二百五十多名安保人员被全部解决,整个厂区彻底成了赵国强的“无人之地”。
他直奔核心的重型机械车间。
推开车间大门,五台万吨级液压机、八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、三台舰船发动机组装平台映入眼帘——每一台设备都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,底座与地面浇筑在一起。
赵国强走到第一台数控机床旁,心念一动,一道长八米多的空间切割线出现,瞬间将机器
“整台收走,省得拆了麻烦。”他低声自语,左手向下一压,空间吸力骤然增强。重达数十吨的数控机床开始缓缓脱离地面,金属底座与地面摩擦发出“咯吱”声,却在空间之力的牵引下平稳升空,连配套的刀具库与控制系统都被一并卷入;
面对万吨级液压机,他将空间入口扩大到十二米宽,用空间切割线斩断液压机与地面的连接螺栓,巨大的机身缓缓被吸入空间,连地面的固定钢板都被连根拔起。
舰船发动机车间是重中之重。
车间内停放着两台未组装完成的船用柴油机,缸体直径足有两米,旁边堆着配套的涡轮增压器与燃油喷射系统。
赵国强先将桌面上的发动机图纸、技术参数表收进空间,再用空间收起柴油机缸体;
墙上挂着的发动机装配流程图,他用在三菱重工的研发室找到的 相机拍下,连角落纸箱里的备用零件都没放过——这些都是日后研发的关键。
零部件仓库的清理同样细致。
货架上的精密轴承、齿轮、液压元件,从直径几毫米的螺栓到重达数百斤的曲轴,赵国强没有遗漏任何一样。
他将空间入口扩大到极限,吸力全开,货架上的零部件如同被无形大手扫过,瞬间消失;
散落在地面的零件盒,他弯腰捡起,倒进空间内的木箱里——这些小零件,最容易在组装时短缺。
研发中心是最后一站。实验室的桌面上摊着舰船推进系统图纸,柜台里存储着导弹发射架技术数据,实验台上摆放着未测试的精密传感器。
赵国强先将所有纸质资料收进空间,再用空间之力将电脑主机整体转移,连硬盘里的加密文件都没放过;他撬开研发主任的保险柜,里面的核心专利文件、未公开的军工项目报告,全被他扫进空间——这些技术,能让龙国重工少走十年弯路。
现在日本的电脑只是初级款, 主存储容量一万字,辅助存储, 最大支持十万字,不过这在当前来说,已经是够先进的了。
凌晨三点,物资清理完毕。
赵国强拿出事先标记的人员清单,开始转移技术人员与工人。
他将空间裂隙开到厂区宿舍楼的每个房间内,睡梦中的工人连同床铺一起被吸入——空间内的宿舍是刚搭建好的木房,由于空间吸入床铺 非常平稳,被吸进空间里的这些工人并没有谁被惊醒的。
对于住在厂区外的技术人员,他按坐标逐一上门。
避开居民区的路灯,将空间入口开到卧室内,连人带床铺、衣柜里的衣服、书房里的研发笔记,甚至厨房里的锅碗瓢盆,都一并吸入空间。
有一户舰船发动机专家的书房里,记着大量的笔记,赵国强干脆将他的整个书架全部收进了空间。
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最后一名技术人员被转移完毕。
赵国强站在空旷的三菱重工厂区里,看着满地狼藉的货架、空荡荡的车间,确认没有遗漏后,才转身离去。
此时厂区外已有早起的行人,却没人知道,这座承载日本重工核心技术的工厂,已在一夜之间被搬空,只留下孤零零的厂房立在原地。
而在他的空间里,新搭建的重工基地已初具规模:重型车间里,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整齐排列;舰船发动机车间里,柴油机缸体等待组装;木房宿舍里,被转移的工人还在熟睡。
赵国强站在车间顶端,望着这一切,眼神坚定:“有了三菱的技术与设备,自己将来不仅能造好汽车,更能在舰船、重型机械领域挺直腰杆。
这只是开始,后面还有更多要拿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