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寿县的清晨不再只有施粥棚的炊烟,城西那片曾荒芜的土地上,如今多了此起彼伏的锄头起落声。
土豆和红薯发芽的消息像一场甘霖,滋润了百姓干涸已久的希望,连带着隔离区的药味里,似乎都掺了几分生机。
何平安提着水桶刚走到田埂,就见钱老蔫蹲在自家新翻的地里,正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扒开土块。
老人家前几日还梗着脖子说“石头地里长不出金豆子”,如今却比谁都上心,连烟杆都插在田边,沾满泥土的手上捧着刚冒头的红薯藤,笑得满脸褶子都舒展开了。
“钱大爷,您这苗长得精神啊。”何平安放下水桶,笑着打趣。
钱老蔫猛地抬头,见是县令,慌忙要起身行礼,被何平安一把按住。
“大人快别折煞老汉了,”他指着地里的嫩芽,声音都带着颤,“这玩意儿真邪乎,刚埋下去没几天,就噌噌地冒头,比春草长得还欢实!”
不远处,几个村民正围着何青云请教种植技巧,她蹲在地里,手里捏着一块带芽的土豆,耐心讲解:“大家看,这芽眼朝上放,盖土不能太厚,半指深就够,不然芽苗顶不破土,浇水要勤,但不能积着水,咱们这地怕涝。”
人群里的年轻妇人抱着孩子,听得格外认真,她丈夫病逝后,何平安不仅帮她洗刷冤屈,还分了半亩荒地给她。
如今她的地里也冒出了嫩绿的芽,孩子趴在她背上,小手揪着她的衣角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田垄,那是她从未有过的安稳模样。
“何姑娘,这红薯藤要是长长了咋办?”王大爷扛着锄头凑过来,他身后跟着两个半大的孙子,手里都攥着小铲子,是来帮忙除草的。
何青云笑着比划:“等藤长到半尺长,就把多余的藤蔓剪下来,斜着埋进土里,一节藤能长出一窝红薯呢。”
她从竹篮里拿出几个红薯:“这是我提前蒸好的,大家尝尝,甜着呢。”
蒸红薯的甜香瞬间散开,村民们你一块我一块地分着吃,软糯的口感和自然的甜味在舌尖化开,让许久没尝过甜头的人们眼眶发热。
“这要是能大面积种出来,咱冬天就不用啃树皮了!”有人抹了把嘴,声音里满是激动。
正说着,凌熙带着药童匆匆赶来,脸上难得带了笑意:“青云,平安,隔离区有好消息!”
她扬了扬手里的药包:“今日又有五个病人退烧了,能自己下地走路了!”
何青云心里一松,连日来悬着的石头落了地,隔离区刚建立时,每日都有坏消息传来,如今终于迎来转机。
“药材还够吗?我那里还有些备用的。”
“够了够了,”凌熙摆手,“你上次拿的草药够支撑一阵,更重要的是,百姓们现在都信咱们了。今早还有人把家里藏的晒干的草药送过来,说要给病人熬汤喝。”
这份转变来之不易,起初隔离区的栅栏外总围着看热闹的人,有人偷偷往里面扔石头,骂骂咧咧说“关的都是晦气东西”。
是何青云带着人每日在栅栏外洒药酒消毒,让送饭的妇人用“洁身块”洗手,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:隔离不是抛弃,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。
如今栅栏外的石子没了,换成了百姓送来的干净衣物和晒干的柴火,有会针线的妇人主动来缝补病人的被褥,孩子们则端着家里的米汤,踮着脚要递给里面的人。
人心的变化,比疫情好转更让人欣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