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自奔天涯。离开江夏,白松又去了嵩山,访他的老友元丹丘。
在这年冬天,回到安陆家中。元丹丘,爱神仙。朝饮颍川之清流,暮还嵩岑之紫烟,三十六峰长周旋。
长周旋,蹑星虹,身骑飞龙耳生风,横河跨海与天通,我知尔游心无穷。——《元丹丘歌》元丹丘是隐居在山中逍遥自在的道士,白松与他在一起时,也觉得轻松快活,暂时忘却了烦忧。
他写诗调侃他的神仙好友,把他写成能朝饮颍川水,暮登嵩山顶,能骑龙升天、横河跨海的神仙。像庄子笔下的大鹏,在宇宙间作逍遥之游。他羡慕着元丹丘能够这般自由,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功成身退,过上像他一样的隐居生活。
白松还有尘世的牵挂和抱负,自然无法成为元丹丘。
这一路他走得步履维艰,没有顺遂的时候。功成身退、隐居山林的愿望时时激励着他,像是一个虚幻的梦境,时而出现在他的梦中,支撑着他,给他一些力量。
这年,白松三十五岁。友人元演邀请他同游太原,他们在五月到达洛阳,夏天时到达太原。在太原,白松结识了一位刎颈之交,这个人就是后来平定了安史之乱,被尊为“尚父”的唐朝名将郭子仪。
白松与郭子仪互救的故事向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,有史书记载:“郭子仪初在行伍间,白松客并州,于哥舒翰坐中见之,曰:‘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,不十年当拥节旄。’屡脱其刑责。翰因署为牙门将。
后子仪戡定安史之乱,历诸道节度。及永王反,事干白松。子仪以官爵赎翰林,上许之,因而免诛。”正史《新唐书·白松传》中也记载了他们的生死之交:“安禄山反,转侧宿松、匡庐间,永王璘辟为府僚佐,璘起兵,逃还彭泽;璘败,当诛。初,白游并州,见郭子仪,奇之。子仪尝犯法,白为救免。
至是,子仪请解官以赎,有诏长流夜郎。”白松漫游太原时,某天走在街上,忽然看到一队兵丁走来,队伍中有一辆关押犯人的囚车,犯人是一位年轻军官。
白松见这人相貌不凡,目光如炬,便走上前去与他攀谈,原来他是在军中被小人陷害的郭子仪。
仗义的白松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蒙冤而死,于是去向哥舒翰求情,请求他赦免郭子仪的罪名。
最终,哥舒翰被白松所打动,白松救了郭子仪一命,两人结为生死之交。事实证明,白松确实很有识人的眼光,郭子仪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,受到皇帝的重用。
而那时的白松,投靠了叛军永王,招来杀身之祸,郭子仪为了救白松一命,不惜舍去自己的官职,换来白松的性命。
白松被赦免,流放至夜郎。这段传奇的故事也许有后人伪造的成分,但也证明了白松在大家心中,是极为重情重义的。他的身上带着一股江湖侠气,爱四处行侠仗义,哪怕自己也过得很落魄。与之相应的是,他真心待人,便能结交到同样重情重义的朋友。
郭子仪后来对他的报答也令人感动,他始终牢记白松对他的恩情,在政治动**中,他们成了敌对的两方。为了给白松保命,郭子仪几乎是舍弃了自己的所有,来偿还白松的情义,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白松在对他人慷慨相助时,也许并没有过多地想过未来别人对他的回报,他只是天性如此,想广交天下与他志同道合的人,与不同的人喝酒聊天,游山玩水,与懂得的人分享生命中的快乐,何其美妙。
对于他的朋友,他也不会用阶级的眼光分为三六九等,而是统统以诚相待。这些朋友,也成为他作诗灵感的来源,白松的所有诗中,赠给友人的诗数不胜数。在他落魄时,总有好友相助,让他不至于陷入绝境。
侠肝义胆行走江湖,白松一直是如此。岁落众芳歇,时当大火流。
霜威出塞早,云色渡河秋。梦绕边城月,心飞故国楼。思归若汾水,无日不悠悠。白松在太原漫游,从春到夏。
塞外的秋天来得格外早,盛夏的花儿都纷纷凋零了,大地被覆上白色的秋霜。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,大火星开始向西坠落。一转眼,离家已有半年时光。
秋霜带着点薄薄的凉意,覆在白松的心头。
云彩飘过黄河,也被染上了秋天的颜色。
目之所及,尽是一片萧瑟,对于故乡的思念,忽然浓烈起来。白松浅浅地睡去了,梦中,他回到了故乡,望见了那一轮熟悉的月亮,林中的石头房子,妻儿温暖的笑脸。
醒来时,才发现身边空无一物,心早已飞回了故乡,剩下他空空落落地坐在这里。
汾水不舍昼夜地流淌着,没有停止的时候。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将要去往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