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我的人生手帐 > 第240章 中国镍都

第240章 中国镍都(1 / 2)

你知道中国的镍都在哪里吗?它就是甘肃省的金昌市。这座城市因为拥有丰富的镍矿资源而被誉为中国镍都。金川集团就是全球重要的镍生产基地。

?镍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:不锈钢制造;电池行业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三元锂电池;电镀;合金制造以及化工催化剂等?。广泛应用于军工、航空航天、建筑、电子和医疗等行业。

车过祁连山时,刘铜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核校数据,深灰色冲锋衣的袖口沾着点咖啡渍。“杨老师,金昌的自动化改造方案,老陈提了个新思路。”他侧过身,屏幕上跳动的流程图让我想起了昔日的旧图纸,“您看这处传感器布局,是不是能兼容咱们之前的算法模型?”

我接过电脑时,指尖触到他手腕上的疤痕——那是他小时候在冶炼厂家属院爬铁架时被焊渣烫的。当年他总举着这道淡红色的印记跟我们炫耀,说这是“刘家男儿的勋章”。如今疤痕早已褪成浅白色,像被岁月磨平的棱角。刘铜是刘秀萍的弟弟,他比我小六岁,现在是一所大学材料学院的院长。

前排的老陈突然咳嗽起来,小李连忙递过保温杯。这位准院士今早没吃降压药,脸色有些发白。“逞什么能。”他瞪着小李递来的药片,却还是就着温水咽了下去,“当年在鞍钢,三天三夜不合眼都没事。”

“陈老,现在讲究科学作息。”小李的美式普通话里带着笑意,他正调试着便携式数据采集仪,屏幕上的波形像极了高炉内部的气流震颤,“您当年那套‘凭手感控温’,现在都能数字化了。”

老陈哼了一声,却从包里翻出老花镜戴上,凑过去看屏幕:“这曲线拐点不对,炉壁结焦会影响数据传输。”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,那里确实有段不明显的波动。小李眼睛一亮,立刻调出参数重新演算。

后排的三个年轻人正围着地图争论。小徐指着祁连山脉的走向:“矿脉延伸应该和地质断层吻合,但现有数据偏差了0.3个经度。”小王在平板上飞快标注着:“可能是三十年的板块位移?”小张举着相机对着窗外拍个不停,闻言回头:“我用遥感图像比对过,断层线确实有偏移。”

他们的对话像一串精密咬合的齿轮,每个话语都带着金属的质感。我想起当年在鞍钢自备电厂讲课时,老师傅们靠听高炉的声响判断炉温,用手摸管道的温度估计压力。那些粗糙却精准的经验,如今正被一行行代码、一组组数据重新诠释。

面包车驶进金昌市区时,远处的厂房群冒着淡淡的白烟,烟囱的轮廓在暮色中格外清晰。金川集团总经理赵焰站在厂门口等候,深蓝色工装的袖口沾着新鲜的油污,见到我们就大步迎上来。“刘院长,可把你们盼来了。”他的手掌宽厚粗糙,握上去像触到冷却后的钢坯。

车间里的灯火通明,自动化高炉通体银白,取代了红砖包裹的庞然大物。炉体上的显示屏跳动着实时数据,红光从观察口隐约透出,像巨兽平稳的呼吸。赵总指着环绕炉体的传感器:“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监测系统,响应速度比进口设备快0.8秒。”

老陈趴在观察口看了足足十分钟,眼镜片被炉火映得通红。“气流稳定性超过国标15%。”他直起身,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赞许,“但炉膛压力控制还能再优化,我带了组新算法。”小李立刻打开电脑,两人头凑在一起研究起来。

我沿着传送带慢慢走,看着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原料,自动检测装置在钢带表面划过,留下淡淡的荧光标记。三十年前,我在鞍钢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:工人们穿着浸满汗水的隔热服,在高达四五十度的炉前挥着铁锹,安全帽上的矿灯在蒸汽里晃出模糊的光晕。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手背快速蹭过管道,就准确报出温度:“七百三,差五度就该调整风门了。”

“杨老师,您看这个。”赵总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。他指着一面电子屏,上面显示着实时能耗数据,“吨矿能耗比十年前降了32%,余热回收系统每天能发两万度电。”屏幕下方的小字标注着: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8.7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