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束手无策(1 / 2)

不过此时隆化帝也顾不得再想这些。

“夏守忠,即刻召内阁阁臣与六部尚书到乾清宫议事。”

“奴婢遵命。”

片刻后,乾清宫内。

龙涎香浓郁的甜腻气息往常是隆化帝最爱的醒神之味,此刻却只压得他胸口发闷,几乎喘不过气。

殿内比平素亮堂得多,几乎每一座蟠龙烛台都燃着臂粗的牛油大蜡,跳跃的烛火映照着下方一张张惶惑不安的脸庞。

光很盛,然而那股无形的阴寒,却随着门外灌入裹着雪粒的夜风,丝丝缕缕地钻入骨髓。

金砖铺就的地面冷得像冰,殿内明明站满了帝国的中枢重臣。

内阁的五位大学士,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的尚书正堂官,还有几位位高权重的勋贵掌军大臣,他们簇拥在高高的丹墀之下,却静得连呼吸都小心翼翼。

生怕一丝动静便会引爆高踞御座之上,那个看似沉静、实则早已焦灼得似要爆裂的君王。

隆化帝端坐在宽大的紫檀龙椅上,双手按着冰冷的扶手,指尖用力至微微发白。

他那身明黄的龙袍金线在烛火下灼灼生辉,但再刺目的光亮,也驱不散他眼底深处那潭浓得化不开的阴霾与仓惶。

他刚刚经历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羞辱与挫败,太上皇那悲悯而苍凉的眼神,如同冰冷的针刺,扎得他心口生疼,而夏守忠带来的那道沾着血与火的西海急报,更是如同悬顶的利剑,斩碎了他所有关于掌控一切的幻梦。

“都哑了。”

隆化帝的声音响起来,不高,甚至有些嘶哑,带着一种刻意压制的、金属摩擦般的冷硬,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里硬生生挤出来的。

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丹墀下鸦雀无声的人群,从前排看到后排,每一个被他目光触及的人,都不由自主地将头垂得更低。

或避开视线,或盯着自己脚下的金砖缝隙,仿佛那裂缝里藏有解决眼前滔天巨祸的良方。

大殿中央那只巨大的铜漏静默地流走着时间,水滴坠入玉盘的声响,在这片死寂中被无限放大,清晰地砸在每个人的心头,如同催命的鼓点。

窗外寒风呼啸,卷发出呜咽般的声响,更添了几分末世般的凄凉。

眼看着众人默不作声,隆化帝的目光环视一圈后,最终定格在一个位置上。

那是最靠近丹陛,属于百官之首的位置。

那里站着内阁首辅萧钦言,萧钦言微微垂首,面上的皱纹在光影里显得更深沉几分,他站姿依旧挺拔,只是紧抿的唇角暴露了他内心的并不平静。

比起其他官员的惊惶失态,他显得沉静,甚至带着一种疲惫的沉重。

“萧相。”

隆化帝的声音陡然变得平板而坚硬,不带一丝情绪,却比任何咆哮都更具压迫力。

“西海烽烟骤起,边陲告急,举朝惶然。”

“你身为朕的肱骨,百官首辅,总领机枢。朕,问你,可有良策。”

这句话不是询问,是逼视,是挤压,是将如山如岳的压力骤然倾轧在一个人的肩上。

所有人的目光,一瞬间,无论带着何种意味。

是求救、是幸灾、是审视,都瞬间聚焦到了萧钦言身上。

空气彻底凝固了,连铜漏的水滴声都似乎被这无形的压力冻结。

萧钦言感觉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一层又一层,殿内的烛火似乎都在这一刻灼烧着他,他清楚此刻任何的退缩与推诿都是死路一条。

他缓缓抬起了头,动作沉稳,目光沉痛而坦然地对上御座上那道几乎要凝为实质的视线。

萧钦言没有立刻开口,而是仿佛整理着翻江倒海的思绪,实则飞快地权衡着每一个字的分量。

终于,他往前踏了一小步,这一步走出臣班,更走进了所有目光汇聚的中心。

萧钦言拱手,深深一揖,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悲怆的沉重。

“臣……万死。”

他的声音响起,压抑着,像是从肺腑深处艰难挤出,带着不容置疑的惶恐与自责,在死寂的殿中异常清晰。

“臣身为内阁首辅,掌枢机,未能料敌于先,洞察西海番邦蓄谋之兆,致使朝廷措手不及,边关蒙此大难。此乃臣失职无能之罪,百身莫赎。”

他保持着揖礼的姿态,头颅更低,语气中充满了自罪的凄惶。

“陛下托臣以机要,信臣以腹心,臣却辜负天恩,未能为陛下分忧于事前,罪莫大焉。”

“恳请陛下降旨严惩,以儆效尤,以慰边关将士之心,以安天下臣民之望。”

字字恳切,句句请罪,姿态放得极低,近乎卑微。

隆化帝看着他弯下的紫袍身躯,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。

怒火与恐惧交织着灼烧他的理智,都到这个时候了,萧钦言还有心思在这作秀,这让隆化帝很是不舒服。

但他知道此刻不是追究的时候。

他需要一个解决眼前危局的策略,一个能把这头骤然扑到面前的恶狼赶回老巢的法子。

隆化帝强压着翻腾的怒意,声音低沉而沙哑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。

“责罚之事,容后再议。”

“此危难之际,非论罪之时。”

“朕……要的是良策,是能解西海困局、保朕疆土不失的法子。”

“你既为朕的股肱,值此存亡关头,速速道来。”

萧钦言闻声,这才极其缓慢、带着万分沉重地直起腰身。

脸上的惶恐与沉痛丝毫未减,反而更深地刻入每一条皱纹里。

他抬起头,直视着龙颜,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忧惧与焦灼。

“陛下宽仁,恕臣死罪,臣、臣惶恐。”

他微微顿了顿,喉结艰难地滚动数次,仿佛下定了极大的决心,声音带着一种不堪重负的沙哑,小心翼翼地开口。

“臣自得报,忧心如焚,殚精竭虑思之,然西海之祸,其来汹汹,十五万强寇蓄谋已久,趁隙猛攻。”

“宣威将军泣血奏报,关隘多处失守,兵锋直指腹地。”

“非举国之力增援,难以遏其凶焰。”

萧钦言话锋陡然一转,语气变得更加沉重,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不安。

“但,陛下,臣实在不敢欺瞒陛下。”

“眼前臣苦思冥想,实无万全之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