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走丈夫和孩子们,沈秀兰七点准时来到店里。
王春梅已经等在门口,手里拿着抹布和水桶。
“秀兰,你看。”王春梅朝隔壁杂货铺努努嘴,“老陈贴了转让告示。”
沈秀兰转头望去。杂货铺门口果然贴着一张红纸。
老陈正蹲在门口整理货箱,背影显得有些佝偻。
沈秀兰眉头微蹙。她记得前世这个时候,老陈因为生意不好确实转让了店铺,接手的是一家服装店,生意很是红火。
“春梅姐,你先开门,我去看看。”她解下围裙,朝杂货铺走去。
老陈看见她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“秀兰啊,这么早。”
“陈叔,这是要转让?”沈秀兰指了指红纸。
老陈叹气,皱纹深刻的脸庞写满愁苦:“是啊,干不动了,现在大家都去超市买东西,我这小本生意撑不住了。”
他指着店里堆积的货物,“这些货处理完,就准备回老家了。”
沈秀兰走进杂货铺。店面大约三十平米,和她龙虾馆的格局相似。
墙壁有些斑驳,但整体结构完好,最重要的是,这间铺子和她现在的店面只隔着一堵墙。
“陈叔,打算多少钱转?”她轻声问道。
老陈伸出三根手指:“三千块,包括这些货架和剩下的货物。”
他顿了顿,“你要是感兴趣,我可以再便宜点。”
沈秀兰心里快速盘算,龙虾馆这两个月赚了六千八,盘下这个店面绰绰有余,打通之后,营业面积能扩大一倍,可以增设包间,提升档次。
“陈叔,这店我接了。”她语气果断,“不过货物您自己处理,我只要空店。”
老陈眼睛一亮:“那二千五就行!”
沈秀兰从随身带的布包里取出账本和钢笔:“咱们现在就去街道办办手续,我今天就付您定金。”
王春梅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。等老陈欢天喜地去找房产证时,她拉住沈秀兰:“秀兰,你可想好了?这可不是小数目。”
沈秀兰翻开账本,指尖点着上面的数字:“春梅姐,你看,咱们现在每天最多接待二十桌客人,就因为地方太小,扩大之后,至少能接待四十桌,还能接包间宴席。”
她在纸上快速写着:“装修大概花一千,添置桌椅碗碟五百,总共投入三千,以现在的盈利水平,三个月就能回本。”
王春梅听得一愣一愣的:“可是……这也太冒险了。”
沈秀兰合上账本:“做生意就是要抓住机会,等别人都看明白了,就来不及了。”
街道办王主任刚上班,就看见沈秀兰和老陈等在外面。
办理转让手续时,他忍不住多看了沈秀兰几眼。
“秀兰同志,盘下店面准备做什么?”他一边盖章一边问。
“扩大餐饮经营。”沈秀兰递上相关资料,“准备增加包间,更好地为顾客服务。”
王主任点头:“有魄力,现在个体户像你这么敢干的可不多了。”
手续办妥,沈秀兰从银行取出一千元定金交给老陈,剩下的钱约定月底付清。
回到店里,沈秀兰立刻找来卷尺。
“这里打通,做两个包间。”她用铅笔标注着,“临街这边全部改成窗户,亮堂,厨房扩大到后院,加两个灶眼……”
王春梅看着她熟练地画着平面图,忍不住问道:“秀兰,你咋懂这些?”
沈秀兰笔尖顿了顿。前世她错失了多少这样的机会,后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。
这些规划图,早就在她心里画过无数遍了。
“多琢磨就会了。”她淡淡一笑,继续画图。
中午生意忙过,沈秀兰特意站在店门口观察。
来来往往的顾客不少,很多因为没位置只好打包带走。
还有几个像是单位来吃饭的,因为没包间而犹豫。
对面开裁缝铺的赵婶过来搭话:“秀兰,听说你盘下老陈的店了?”
沈秀兰点头:“是啊,准备扩大经营。”
赵婶咂咂嘴:“你可真敢干,这年头生意不好做,你还投这么多钱。”
沈秀兰微笑:“正是生意不好做,才要想办法做得更好。”
下午三点,沈秀兰正要打烊,看见几个穿中山装的人朝店里张望。
她迎出去:“几位同志吃饭吗?”
为首的中年人摇摇头:“我们想订个包间,下周接待领导。”
沈秀兰眼睛一亮:“真对不住,我们现在没有包间,不过下周……”她顿了顿,“您留个电话,我这边装修好了第一时间联系您。”
中年人留下电话号码,遗憾地走了。沈秀兰捏着那张纸条,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。
第二天,沈秀兰找来施工队估价。她对比了三家的报价,最后选定要价不是最低但方案最合理的一支队伍。
“工期二十天,包括打通墙面、粉刷、走电线、做吊顶。”
工头老李说,“包工包料,一共九百八。”
沈秀兰仔细看过报价单:“墙面要加隔音层,包间要做实木门,电线用国标的,开关插座要名牌。”
老李有些惊讶:“这些都要加钱……”
“该加的就加,质量必须保证。”
最终谈定一千二的价钱,沈秀兰预付了三百定金。
她要求先做厨房扩建,这样不影响正常营业。
消息传开后,整条街的商户都在议论。
沈秀兰听到这些议论,只是笑笑。
施工队进场的时候,沈秀兰每天提早一小时到店,监督工程进度。
王春梅看着沈秀兰每天忙里忙外,忍不住劝她歇歇。
沈秀兰却精神抖擞:“春梅姐,这是咱们的事业,必须做好。”
月底,沈秀兰付清尾款,拿到了杂货铺的钥匙。
她站在空荡荡的店铺中央,想象着这里将来的样子。
王春梅跟着她转悠,渐渐也被她的热情感染:“秀兰,你说咱们店以后叫啥名?”
沈秀兰早就想好了:“还叫秀兰麻辣龙虾馆,但是要加两个字——总店。”
施工期间,沈秀兰也没闲着。她跑遍城里的家具厂,比较桌椅质量价格;去布料市场挑选窗帘桌布;甚至学会了看电路图,能指出工人接线的不合理之处。
一天下午,叶昭难得提前下班来店里。看见施工场面,他愣了一下。
沈秀兰正站在梯子上检查电线,看见丈夫,利落地下来:“怎么来了?”
叶昭环视四周:“这是……”
“我把隔壁盘下来了,正装修呢。”沈秀兰用围裙擦擦手,“扩大经营,以后能有包间了。”
叶昭沉默片刻,眉头微蹙:“这么大的事,怎么没听你说?”
沈秀兰拉着他走到后院:“事发突然,机会难得,用的都是店里的盈利,不耽误家里开支。”
她拿出账本给他看投入和预期回报,条理清晰。
叶昭看着妻子自信的神情,最终点点头:“你心里有数就好。”
主体工程完工,沈秀兰验收时格外仔细。
工头老李感慨:“干这么多年,没见哪个老板像你这么懂行。”
新店装修接近尾声时,沈秀兰定制的新招牌也送到了。
“秀兰麻辣龙虾馆总店”几个大字苍劲有力。
安装招牌那天,不少街坊都出来看热闹。沈秀兰站在店门口,看着工人将旧招牌换下,心情复杂。
王春梅站在她身边,眼睛有些湿润:“秀兰,真没想到咱们店能有今天。”
沈秀兰握紧她的手:“这才刚开始。”